武汉百业网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品  >  正文

这一类自媒体,我劝你少读为妙

价格:面议 2025-01-27 11:00:01 12956次浏览

今天标题党了一下,大家勿怪。: )

近接连在知乎看到两个事情:

其一,是有个自媒体人宣称:这一类书,我建议你少读为妙。

什么书呢?文学。

作者的理由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文学读多了没啥好处,既改善不了生活,又得不到什么知识,反而会造成矫情病。应该多讲究功利和实用,多读商业、财经、技术类书籍。

其二,是有个微博大号表示:文科生都是弱者。

他的理由是:文科生大多是学不好数理化才选的文科,上了大学也没啥好专业好学校能选,毕业了更是一批批失业。既得不到核心竞争力,也对社会起不到什么作用。

这两个观点惊人地相似,都把炮口对准了人文领域。前者在知乎拿了5000多赞,相关问题下有1000多个回答;后者也在微博引起了层层发酵。

那么,我们究竟该不该读文学?文科生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

我并不打算讨论这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实在……太老了。

在我记忆里,这十几年来,「人文误国,理工兴邦」的调调,一直都不乏市场。

我想聊的,是另一个问题。

如果你仔细研究过自媒体上的各种「爆文」,会发现一个现象:

它们往往,都有一个明确的矛盾指向和攻击对象。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你直接写「我们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来挣更多的钱」是不行的,一定要写「是谁剥削了我们的财富?是资本家!」

同样,写「女性要自立,谋求经济独立」是不行的,要写「这个男权主义社会,还要欺压女性到什么时候?」

诸如此类。

按照前者的模式写,大家会点头称是,表示说得很对;

按照后者的模式,大家才会义愤填膺,纷纷转发,来抒发心中一口恶气。

比如近特别火的另一个事情,冯小刚让《芳华》女主角在宴会上跳舞 —— 我看到很多同行,上来就是两个调调:

1)中年油腻猥琐老男人果然恶心;

2)跪舔权贵的人怕是跪得太久,不会站了。

且不论事实本身,这种行为就好像:枪口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目标自动送上来。

毕竟,许多人刷社交媒体,未必是为了获取资讯,很多时候,就是想看到一些自己认可的东西,获取认同感,抒发一下情绪。

只有「矛盾」,才能调动读者的情绪,让读者被「唤醒」,有动力进行转发。

这些文章的模式,都是树立一个靶子(不管实际上是否存在),再把炮火往靶子上打。通过这种方式,筛出两拨人,一拨人赞同,是友军;另一拨人反对,自动成为敌人。

友军会跟着自己一起打,而敌人会反击。到头来,打着打着,获益的就是作者自己,因为流量挣到手了。

矛盾越强烈,火药味越浓,双方打得越欢。

你看,前面举的「文学」「文科生」的例子,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否定文学,可以筛出两拨人:一拨是读文学的,一拨是不读文学的。后者会点赞转发,因为觉得说出了心里话;前者会反对、抨击、讨论,因为觉得完全是胡说八道。

但无论是反对还是支持,事情被讨论得越热烈,始作俑者就越开心 —— 知名度就这样打出去了。

同样,骂文科生,会筛出三拨人。一拨人「自认为」是文科生,一拨人「自认为」是理科生,还有一拨人,认为用这种方式划分人群十分荒谬。

那么,结果是:理科生会附和,文科生会反对,而打到酣处,第三拨人又会按捺不住,站出来,告诉大家:给自己贴上「文科生」「理科生」的标签,本来就是非常愚蠢的。一个复杂的人,绝不应该被这样简单化。

流量就到手了。

我把这称为「观点输出」。

想一想:这类「观点输出」类内容,读完之后,会有什么收获呢?

除了让争论双方,都更加坚信自己的立场,还有别的吗?

没有了。

比如前面的「文学」,假设你是一个喜欢读文学的人,读完这些内容,你会改变主意吗?多半不会。

你只会觉得「这人怎么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因为类似这样的内容,本来就不是为了说服你,而是以引发争论、调动情绪和吸引眼球为目的。

在这样的文章中,你会看到大量想当然、不加验证的断言 —— 比如

「文科完全可以自学,而理工科必须要有老师讲授」

「课程越难压力越大,说明你掌握的本事就越多,也就越能形成你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年轻人,在生活阅历极为粗浅的情况下,去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两个结果:,没病;第二,得病,得那所谓的矫情病」

等等。

这些都是原文的节选。

你不会看到严谨的数据,学术理论,研究发现,推理论证。

如果你针对以上断言,去问一句「为什么」,你会发现,所有理由都欠奉。

它们本来就不是为了严谨论证,而是为了引发争议。

简而言之,就是观点先行,既缺乏论据,又缺乏论证。

我在许多文章里面,都强调过:观点一点都不重要—— 每个人都可以有许多观点。真正重要的,是论据和论证。

读一篇文章、一本书,不要去看作者抱有什么观点,要去看作者提出了什么论据,如何运用逻辑去组织内容、证明他的观点—— 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比如我可以随便说一句:沪指3月会涨到3500点。你敢买嘛?你一定会想知道,我是凭借什么线索和趋势,为什么敢作出这样的预测。

然而,自媒体是个准入门槛极低的行业。许多自媒体人,不但缺乏专业知识,甚至缺乏基本的责任心。

这就导致了,「观点输出」的文章大行其道。既有效,又省心,还不容易出错。

这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

大家也许还记得我在 中提到的「群体极化」。其实不仅仅是群体会呈现极化,个体也会出现极化。

有研究显示:当人看到相反的观点时,直觉是「否定」和「质疑」。一旦质疑成立,反而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

也就是说:当双方进行争论时,如果双方都未能拿出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结果只能是扩大分歧 —— 原本相信立场A的,更加坚信A;原本认同立场B的,也更加相信B。

这就是「个体极化」。

这样的内容和争论,无非只是将矛盾进一步激化,让拥有不同立场的个人和群体,越发对「对方」产生反感而已。

我们现在常见的各种对立:两性对立,阶层对立,劳资对立……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被挑拨起来的。

一不注意,就容易被这种行为所摆弄。

那么,如果换了我,要劝人少读文学,我会怎么写呢?

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因为我压根就不会这样写……

很简单,试想一下:读实用书籍,跟读文学,这两者之间,矛盾吗?

压根就不矛盾。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的问题是「不读书」,而不是「读什么书」。

读文学和读实用书籍,并不存在二择一的问题 —— 本质上,都是「多读书」,都是好事,为什么要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呢?

这就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是在「观点输出」类内容中,非常常见的手法。

同样,用「文科生」「理科生」给一个人划分标签,也是非常拙劣的「二元思维」 —— 一个人的经历和成就,跟他的大学专业,能有多少相关性?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十分荒谬。

类似这样的二元思维,在自媒体文章中极其常见。

比如:

选择感兴趣的还是挣钱的? —— 这两者一定矛盾吗?

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 公司大小是择业的标准吗?

你站在老板的立场还是员工的立场? —— 老板和员工一定不共戴天吗?

你支持还是反对一个观点? —— 不可以有别的态度吗?

诸如此类。

在是与否、黑与白之间,有着广阔的「中间地带」,很多时候,这些才是我们所要去关注的点,而不是极端。

另一方面,这种「观点输出」内容,通常有什么特征呢?

它们往往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解决问题。

依然举前面文学的例子。

想一下:一个人,如果只读文学书籍,不读「实用性」书籍,那很显然,他一定是因为兴趣才去读的,本身就不在乎「实用」。

在这种情况下,你告诉他:要多读实用类书籍,因为这样才实用 —— 这样说有意义吗?

所以,这样的内容,没有任何价值。

因为它起不到任何建设性的作用,也就是「只破不立」。

倘若是我的话,可能会告诉你:

如果你只是埋头苦读,不去研究理论知识的话,你可能会领略不到许多作者的苦心和细节,比如结构、象征、隐喻、思想,等等。

所以,我会建议你,把目光转移到「知识」上,更、立体地理解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体验文学之美。

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这些知识感兴趣,可以再以此为依托,去研究更多的东西,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等等。

参见:用这种方式读书,会更有意思

这才是一种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未必是的方式,但比起一味发泄情绪和煽动矛盾,会更有用一些。

后,总结一下。

如果你读到这样的文章,不妨留个心眼。很可能,这就是一种以挑拨情绪和争论为目的,来获取流量的手段。

矛盾指向:明确地指出某个群体,告诉你,他们是错的。

观点输出:只摆出观点,不提供论据和论证 —— 就算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哪怕写点有趣的案例和信息也可以嘛。

二元思维:将两个不一定对立的东西对立起来,无视中间的可能性。

只破不立:通篇都是攻击,没有任何有建设性、有操作性的内容。

不要受到它们的摆布。

新的一年,让我们的双眼更清楚一些。

(原创LachelL先生说)

联系我们 一键拨号1355408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