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能呼吸空气。
乌鳢属于淡水底栖性的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或淤泥底质的水域中,遍布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水田等水域,对水体中的环境因子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尤其对溶氧量、水温以及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中缺少氧时,能够借助鳃上腔的辅助呼吸器官,在水面进行呼吸。乌鳢在0~41℃的水温下都可以生存,16~30℃是乌鳢生长发育繁殖的最适温度。当春季水温恢复到8℃以上时,通常会活动于中上层的水体中;夏季时节乌鳢多活动于上层的水体中;当秋季温度低于6℃时,此时乌鳢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层的深处;冬季水温接近0℃时,则埋在淤泥中越冬。由于乌鳢的跳跃能力很强,所以经常会发生逃逸现象,天气闷热,雨水冲击,涨水等都会造成乌鳢的逃逸。
黑鱼亲鱼放养池的大小应根据每一次繁殖量的多少而定。例如一次能繁殖50~70对,基本上按每10平方米放养1对的原则,则选择0.6~1亩的池塘;如果一次只能繁殖30~40对,则选择0.3~0.6亩的池塘。因为黑鱼拉网捕捞起捕率较低。一般是将池水抽干捕捉,对亲鱼刺激很大。池塘过大,亲鱼过分集中,多次抽干,多次捕捞,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多次强烈刺激,会造成亲鱼的性腺退化,影响后面几批的催产效果。所以应采取每池的放养量和每次繁殖量配套的原则选择亲鱼池的大小。池深1.5~2米为宜,水深1~1.5米,池埂高出水面0.5米以上。若池深只有1~1.2米,水深也可在0.8~1米,四周插上竹篱笆或旧鱼网围栏,高1.5米,防止黑鱼跳出池塘。
饵料培育:利用土池培育天然饵料,面积2~4亩,两个以上池塘,施用肥水膏、光合细菌等肥水,浮游动物的繁殖盛期要与鱼苗的开口摄食时间一致,可以从水色、透明度上进行判断,当水色转浅、呈现灰白色,或透明度增加时,为捞取浮游动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