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我们吃的酱油都是大豆发酵的产物,那种自然发酵出的氨基酸,不仅富含蛋白质,味道还特别鲜美。不过,那时候食品安全还没那么严谨,很多小工厂技术水平有限,又不舍得花大钱搞植物发酵。
于是,有人就想出了歪点子,开始用头发来替代。你知道吗,这主意还是个理发师想出来的,名叫李玉祥,他对化学挺感兴趣,无意间发现了头发可以用来制造氨基酸的秘密。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有个文章叫《理发工人的创新——土法造胱氨酸》,里面详细描述了如何从头发里提取氨基酸,连加热设备的设计图都附上了。李玉祥写这篇文章,纯粹是想分享知识,让大家也能自己动手做。
说起来,胱氨酸并不是酱油的必需成分,真正能带来“鲜味”的是那个过程中产生的液体。那些不法商家就看准了这一点,用氨基酸、色素和盐简单混合,就能做出跟真酱油差不多的“假冒货”。
你知道吗,头发不仅能变成假发或者化妆品的成分,还能派上大用场。它们能提取出像光氨酸、赖氨酸这样的美容宝贝。但别忘了,即使这样,全世界的头发产量还是过剩,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得把它们扔进垃圾堆,要么烧掉,要么埋起来。
你可能想象不到,单是美国和加拿大的理发店,就能产生31.5吨的头发垃圾,欧洲的数据更吓人,是他们的好几倍。这么一烧,空气污染就来了,对气候可没好处。
,头发甚至能转化为能源。通过特殊处理,头发可以转化成生物燃料,燃烧时产生的能量不仅能用于发电,还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南昌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头发处理的问题,还带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废物利用的可能性。下次当你看到地上的一缕头发,不妨想想,它可能正走向一个全新的生命旅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