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我们吃的酱油都是大豆发酵的产物,那种自然发酵出的氨基酸,不仅富含蛋白质,味道还特别鲜美。不过,那时候食品安全还没那么严谨,很多小工厂技术水平有限,又不舍得花大钱搞植物发酵。
于是,有人就想出了歪点子,开始用头发来替代。你知道吗,这主意还是个理发师想出来的,名叫李玉祥,他对化学挺感兴趣,无意间发现了头发可以用来制造氨基酸的秘密。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有个文章叫《理发工人的创新——土法造胱氨酸》,里面详细描述了如何从头发里提取氨基酸,连加热设备的设计图都附上了。李玉祥写这篇文章,纯粹是想分享知识,让大家也能自己动手做。
说起来,胱氨酸并不是酱油的必需成分,真正能带来“鲜味”的是那个过程中产生的液体。那些不法商家就看准了这一点,用氨基酸、色素和盐简单混合,就能做出跟真酱油差不多的“假冒货”。
虽然这种小厂越来越少,但还是有些不法商家偷偷摸摸。所以我劝大家,别贪小便宜,那些"三无"产品别碰,毕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头发,你以为它就没用了?其实不然。氨基酸不仅能用来喂养动物,或者当植物的肥料,还能被加工成营养品呢。
美国有个实验室发现,用头发做的覆盖物能帮助植物长得更好,简直是天然又环保的肥料。
在国内,头发回收的风潮也越来越火,很多机构正努力把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头发变成有用的资源。他们不仅推动了循环经济,还间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真是一举两得。
这些新鲜事你可能还没听说过,比如《国家地理》说的,头发也能化废为宝;《搜狐新闻》报道过头发回收的奇妙过程,甚至有人用头发做酱油,听起来有点恶心,但确实有效;广东中收环保也明确表示,头发这种废弃物,其实也是他们关注的回收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