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0-6 周龄)体温调节能力差、抗病力弱,需精细化管理,重点控制温湿度、光照、密度、饮食。
1. 温湿度控制
温度:雏鸡第 1 周关键,温度需保持 33-35℃(保温箱内温度);第 2 周降至 31-33℃;之后每周降 2-3℃,至 6 周龄时保持 22-25℃。判断温度是否适宜:雏鸡扎堆则温度低,张嘴喘气、远离热源则温度高,均匀分布则温度适宜。
湿度:前 2 周保持 60-70%(避免雏鸡脱水),后期降至 55-60%(减少球虫病风险)。湿度过低可在地面洒水或挂湿毛巾;过高则加强通风、更换垫料。
2. 光照管理
前 3 天:24 小时光照(强度 20-30 勒克斯,可用 60W 白炽灯),帮助雏鸡熟悉环境、尽快开食;
4-7 天:20 小时光照;
之后每周减少 2-3 小时,至 6 周龄时保持 12-14 小时光照(强度降至 5-10 勒克斯,避免啄癖)。
3. 密度控制
密度过高易导致雏鸡打架、缺氧、疾病传播,合理密度为:
1-2 周龄:30-40 只 /㎡;
3-4 周龄:20-30 只 /㎡;
5-6 周龄:15-20 只 /㎡。
可根据雏鸡大小调整,及时分群(强弱分开)。
4. 饮水与开食
初饮:雏鸡运到后 1-2 小时内先饮水(“开水”),避免脱水。初饮可加电解多维(缓解应激)+5% 葡萄糖(补充能量),或加 0.01% 高锰酸钾(预防肠道感染)。饮水器每天清洗 2 次,保证水质清洁。
开食:初饮后 2-3 小时开食,用优质雏鸡料(蛋白质含量 20-22%),破碎料或粉料(便于啄食)。前 3 天少量多次饲喂(每天 6-8 次),之后逐渐减少至每天 4-5 次,保证雏鸡吃八成饱(避免胀嗉)。
5. 环境清洁
垫料:用干燥、柔软的刨花或稻壳作垫料,每天清理粪便,潮湿时及时更换,避免雏鸡接触粪便感染疾病;
通风:每天定时通风(如每天上午 10 点、下午 3 点),每次 10-15 分钟,排除氨气等有害气体,但避免冷风直吹雏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