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鸡苗(雏鸡)的性疾病多由环境不洁、卫生条件差、饲料或水源污染等因素引发,由于雏鸡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此类疾病易快速传播并导致死亡。以下是黑鸡苗养殖中常见的性疾病及其核心特点,帮助养殖户识别和防控:
一、沙门氏菌病(白痢、伤寒)
核心危害:雏鸡早期死亡的 “头号杀手”,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是规模化养殖中需警惕的性疾病。
病因:主要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其次为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通过污染的种蛋、饲料、水源、粪便或器具接触传播。
易感阶段:1-2 周龄雏鸡易感,3 周龄后抵抗力逐渐增强。
典型症状:
精神萎靡,扎堆怕冷,羽毛蓬松杂乱;
食欲废绝,嗦囊空虚,肛门周围粘有白色糊状粪便(“糊肛”),排便时发出痛苦的尖叫声;
呼吸困难,张口喘气,部分雏鸡腹部膨大,触之有硬实感(卵黄吸收不良)。
死亡率:严重感染时死亡率可达 50% 以上,垂直传播的雏鸡可能在出壳后 1-3 日内批量死亡。
防控关键:
种鸡群净化,淘汰带菌鸡,杜绝垂直传播;
雏鸡开口料中添加敏感(如氟苯尼考、恩诺沙星)预防;
严格种蛋、孵化设备及育雏舍。
二、大肠杆菌病
核心危害:环境依赖性强,常继发于其他疾病,是导致雏鸡中后期死亡的主要性病因。
病因: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环境潮湿、密度过高、通风不良、饲料霉变等均会诱发,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伤口感染。
易感阶段:1-4 周龄雏鸡易感,尤其 2 周龄后因母源抗体下降更易爆发。
典型症状:
脐炎型:出壳后雏鸡脐带、愈合不良,腹部膨大柔软,精神沉郁,1-2 日内死亡(孵化污染导致);
气囊炎型:咳嗽、打喷嚏、气管啰音,剖检可见气囊浑浊、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
败血症型:突然精神萎靡,羽毛逆立,腹泻(粪便呈黄绿色),死亡率骤升,剖检可见内脏器官充血、出血;
部分雏鸡出现眼炎(眼睑肿胀、流泪)或关节炎(关节肿大、跛行)。
死亡率:根据感染类型不同,死亡率在 10%-40% 之间,继发感染时更高。
防控关键:
保持育雏舍干燥清洁,定期用戊二醛、过硫酸氢钾等剂;
避免密度过高,加强通风减少氨气浓度;
发病后及时使用敏感(如头孢类、庆大霉素),但需注意耐药性问题。
三、葡萄球菌病
核心危害:通过伤口感染传播,易在高密度养殖中流行,导致雏鸡伤残或死亡。
病因: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通过断喙、啄伤、笼具划伤等皮肤破损处侵入,污染的饲料、水源也可传播。
易感阶段:2-6 周龄雏鸡易感,尤其断喙、分群后易爆发。
典型症状:
皮肤型:受伤部位出现、化脓,形成黄色结痂,严重时皮肤溃烂、羽毛脱落;
关节型:跗关节或趾关节肿大,触之有波动感,雏鸡跛行、无法站立;
败血症型: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废绝,腹泻,死后剖检可见内脏器官出血、坏死。
死亡率:一般为 20%-30%,但会导致大量雏鸡伤残,影响后期生长。
防控关键:
断喙、接种疫苗时严格工具,避免操作不当造成伤口;
雏鸡笼具、垫料需平整柔软,防止划伤;
发病后外用(如聚维酮碘)处理伤口,内服或注射敏感(如青霉素、阿莫西林)。
四、巴氏杆菌病(禽霍乱)
核心危害:急性病例死亡率高,慢性病例导致生长迟缓,对雏鸡和成年鸡均有威胁。
病因: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病鸡分泌物传播,闷热潮湿环境易诱发。
易感阶段:4 周龄以上雏鸡易感,但 3 周龄内雏鸡也可感染(多为急性型)。
典型症状:
急性型:突然发病死亡,死前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萎靡、倒地抽搐;
亚急性型: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呼吸困难,口鼻流出粘液,腹泻(粪便呈绿色或灰白色),肉髯肿胀发紫;
慢性型雏鸡可见关节肿大、跛行,或鼻窦肿胀、流泪。
死亡率:急性型死亡率可达 50% 以上,慢性型死亡率较低但影响生长。
防控关键:
定期,避免与其他禽类混养;
可接种禽霍乱疫苗进行预防;
发病后及时使用磺胺类、氟苯尼考等,对病死鸡无害化处理。
五、支原体病(慢性呼吸道病)
核心危害:传染性强,病程长,易继发其他疾病,降低雏鸡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病因:由鸡毒支原体感染引起,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接触传播,环境寒冷、通风不良、氨气浓度高时易爆发。
易感阶段:1-3 周龄雏鸡易感,且易与传染性、新城疫等病毒病混合感染。
典型症状:
初期表现为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呼吸道有啰音;
后期出现眼睑肿胀,眼部流出粘性分泌物,严重时眼睛闭合、失明;
雏鸡生长迟缓,羽毛粗糙,精神萎靡,易继发大肠杆菌感染加重病情。
死亡率:单独感染时死亡率较低(5%-15%),但混合感染时可达 30% 以上。
防控关键:
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控制育雏舍温湿度;
种鸡群净化,减少垂直传播;
发病后使用大环内酯类(如泰乐菌素、红霉素)或喹诺酮类。
性疾病的共同防控原则
源头控制:选择健康雏鸡,避免引入带菌鸡;种蛋需严格,杜绝垂直传播。
环境管理:育雏舍每日清理粪便,定期(每周 2-3 次),保持干燥、通风良好,降低密度。
营养保障:提供优质饲料,确保蛋白质、维生素充足,增强雏鸡抵抗力。
早诊早治:每日观察雏鸡粪便、精神状态,发现病雏及时隔离,通过剖检或实验室检测确诊后对症用药,避免盲目滥用。
通过针对性防控,可显著降低性疾病对黑鸡苗成活率的影响,为后期养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