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苗受凉后,湿度应稳定控制在 55%-65% 之间,这个区间既能避免高湿滋生加重病情,也能防止低湿刺激呼吸道,为鸡苗恢复创造适宜的环境。
一、核心湿度范围的确定原因
这个湿度范围是结合受凉鸡苗的生理特点制定的,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避免高湿风险:受凉后鸡苗抵抗力下降,若湿度高于 65%,易导致鸡舍内、霉菌滋生,可能诱发肠道疾病(如白痢)或呼吸道疾病,加重身体负担。
防止低湿危害:若湿度低于 55%,空气过于干燥,会刺激鸡苗本就脆弱的呼吸道黏膜,可能加剧咳嗽、呼吸急促等受凉后的不适症状。
二、不同初始湿度的调整方法
需根据鸡舍当前实际湿度,分情况采取措施,将其调整到 55%-65% 的目标范围。
初始湿度偏高(>65%)
及时清理潮湿垫料(如被粪便、饮水污染的区域),更换为干燥的稻壳或锯末,减少水分来源。
选择中午外界温度较高时,开启鸡舍上部通风口(避免冷风直吹鸡苗),每次通风 10-15 分钟,排出多余湿气,通风后立即关闭以维持舍温。
禁止向地面洒水,清洁时用干抹布擦拭,避免额外增加湿度。
初始湿度偏低(<55%)
在保温灯下方放置浅盆,装入温水(水位不超过 2 厘米,防止鸡苗溺水),通过水分自然蒸发提升局部湿度。
小规模养殖可少量洒水:每次每平方米地面洒 50-100 毫升温水,洒水后关闭通风口 30 分钟,待湿度升至目标范围后再恢复正常通风。
避免使用冷水,防止水温过低导致局部温度下降,加重鸡苗受凉应激。
三、调整后的维持要点
湿度达到目标范围后,需做好日常监测与维护,避免再次偏离。
用湿度计实时监测:将湿度计放在鸡苗活动区域(避免靠近热源或通风口,防止数据不准),每天至少查看 3 次,确保湿度稳定。
结合温湿度联动调整:若后续调整舍温(如受凉缓解后逐步降温),需同步观察湿度变化,例如降温时若湿度升高,可适当缩短通风间隔,保持湿度稳定。